?
湖甸位于虞山南麓、尚湖之東,
自宋代起就有舉行龍舟廟會的記載,
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。
暮去朝來,星霜荏苒,
水邊的民居幾經改換,船上的鼓點卻依舊如昨。
久遠的水鄉(xiāng)記憶
農耕時期,人們經歷了很長一段靠天吃飯的生活,
依水而生的湖甸人便采取了水上祭祀的形式,
一年兩次于耕種的關鍵時節(jié)舉行龍舟廟會,
祈求風調雨順,國泰民安。
盛會當天,百姓將龍船整飾一新,
以最好的面貌迎接水神,并身著盛裝,
伴隨著古樸莊重的江南曲調載歌載舞,
開啟了傳統(tǒng)的祭祀活動,既是娛神,也是娛己。
之后將李王像請上老爺船,
在“龍頭”的帶領下開啟巡神儀式,
接受香火供奉,以精彩表演作為對百姓敬奉酒菜貢品的答謝。
兩岸觀者如云,在等待的間隙里親切地拉起家常,熱鬧非凡。
龍舟穿行往來之間,令人感到一種振奮人心的共同信仰,
以及信仰下樸素且深厚的人情。
這份獨特的文化傳承,是湖甸人鐫刻在腦海中的水鄉(xiāng)記憶,
也是他們的驕傲。
這一代又一代傳下來的習俗,
在作為湖甸龍舟廟會非遺傳人的繆鈞
心中滋養(yǎng)出一種獨特情懷,
并沉淀為一種永不服輸?shù)木珰馍?,激發(fā)了他的使命感,
要通過培育傳人、參與賽事等
各方面的努力和實實在在的行動,
讓湖甸的“龍”飛得更高、更遠的信念,愈發(fā)堅定。
不忘初心的堅守
曾中斷四十余年的巨大沖擊,
和龍舟制作技藝后繼無人的困窘現(xiàn)狀
讓湖甸龍舟廟會的傳承一度舉步維艱。
為保護這一份珍貴記憶,
繆鈞用數(shù)十年如一日的堅守,
擔負起作為傳承人的責任與使命。
即使知道前方道路坎坷,他依舊不辭辛苦,堅守本心,
千方百計地探尋湖甸龍舟廟會的傳承之路。
將團結拼搏、積極向上的精神內涵
融入寄托美好愿景和祖先信仰的廟會傳統(tǒng),
在當下,擁有更加鮮明的時代意義。
聚集起一批志同道合的愛好者,
組建龍舟隊伍,多番出征,屢戰(zhàn)屢捷。
讓湖甸龍舟廟會和當?shù)鬲毺氐拿袼孜幕?/span>
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,被越來越多的人看見。
“龍舟賽非常考驗隊員之間的默契,
必須心往一處想、勁往一處使,
這就展現(xiàn)出一種你追我趕、力爭上游的團結精神?!彼f。
比賽開始,劃手們坐在兩側船舷奮力揮槳,
勁櫓翻飛、白浪陣陣,一艘艘龍舟破水前行,
自有一番激烈的水上博弈。
揚槳人多,擊鼓聲繁。
氣勢磅礴的鑼鼓聲在空氣中激蕩,
飄過尚湖湖面、穿過虞山山坳,
為人們帶來福祿降臨的歡悅和激人奮進的鼓舞。
彌足珍貴的傳承
龍舟穿行在湖甸的山水間,傳承著一代代人的祈福,
最終于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
和文書史料的記載中劃入這座展館。
影像畫面、立體模型、民俗服裝、賽事獎杯……
各類珍貴物料和文字記載集結一堂,
將湖甸龍舟廟會背后的歷史淵源
和精彩民俗一筆一筆記錄在此。
“參加比賽確實是宣揚我們湖甸龍舟廟會的一個途徑,
但用的都是符合賽事標準的現(xiàn)代龍舟。
我們本地的龍舟廟會和一些民俗表演
還是采用傳統(tǒng)的湖甸龍舟開展?!笨娾x介紹道。
常熟湖蕩交錯,水網縱橫,
對于日常和水打交道的湖甸人來說,造船自然也不在話下。
踏入展館,中央的一艘綠色龍舟甚是搶眼。
湖甸龍舟工藝繁復,以木結構為主,
龍頭裝前,龍尾飾后,船身繪有層層鱗片,
精雕細琢,栩栩如生。
從設計、繪畫、雕刻到制作,
每一處細節(jié)都體現(xiàn)著制作者的匠心。
漫步龍舟館中,李王傳說和昔日的巡游盛況
一一展現(xiàn)在眼前,
讓人清晰感受到此地龍舟廟會
和傳統(tǒng)民俗文化的豐厚底蘊及悠久傳承。
湖甸龍舟廟會承載著常熟本地的傳統(tǒng)風俗,
此間山水哺育了這千年的龍舟文化和團結奮進的拼搏情懷。
這是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區(qū)的一張名片,
更是根植于虞城人血脈中深厚質樸的期盼,
愿這一傳統(tǒng)風俗能代代傳承、經久不衰。
擬稿人 | 張淑方、范之倩
審核 | 朱敏敏、徐紅艷
發(fā)布人 | 金鈴
排版 | 金鈴